3月13日,“以侨为桥·联通四海”——侨情侨史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专题推进会暨《侨情侨史》课程组备课会在杨思椿科学馆三层会议室召开,副校长王秀勇出席会议并讲话。
王秀勇对《侨情侨史》课程建设情况给予肯定。他强调,要聚焦思想引领主线,扎实推进课程建设,充分利用“大思政课”实践基地矩阵。教学设计应向下延伸,扎根侨乡沃土,充分调动境内外学生参与侨情侨史教育的积极性;基地建设应向上拓展,有效转化项目成果,逐步培育一流课程、课程思政项目及思政工作精品;课程建设还需紧扣教学本质,结合新技术发展,探索多元丰富的教学方式,进一步完善各教学模块。他指出,侨情侨史教育是全面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探索与实践,是弘扬华侨精神,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尝试,要进一步凝练教育教学成果,形成可推广的“大思政课”育人模式。
会上,学生处负责人介绍了依托基地开展侨情侨史教育的做法、成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。课程组教师从理论教学、实践教学、激情教学、情景教学四个维度进行教学演示,并围绕课程设计、教学效果、学生反馈、师资培养等内容展开充分研讨。
据悉,自2024年以来,学校依托“以侨为桥·联通四海”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,持续推进《侨情侨史》课程建设,挖掘实践教学资源,开展侨情侨史主题立项,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下阶段,基地将继续推进侨情侨史主题数字展馆建设、编印基地建设指南、加强主题宣讲团队建设,并推广“大思政课”实践基地育人模式。
(责编:蔡君韬)